車間工人撞壞了價值千萬的五軸加工中心,大修需要一百多萬。
老板氣急敗壞,讓工人賠償。
「張總,工人不是故意的,再說了,他月薪 3000 也賠不起啊。」
「你怎麼知道他不是故意的?」
「他操作出錯是因為連續工作 12 個小時太累導致的。」
老板冷笑一聲:
「老白啊,果然是你慫恿工人反對我的減員增效的政策啊?那這個損失得你來賠了!」
1
Advertisement
跟著老板從手工作坊起家,大家齊心協力,終於讓工廠走上規模。
過上了好日子,老板就開始作妖了,花了 30 萬上了一個 MBA,天天回來給我們講課,說我們是土錘,讓我們要擁抱現代企業管理,要把公司做上市。
還把他的 MBA 畢業證書裱起來,掛在他辦公室「厚德載物」那幅字的旁邊,花重金請了他們 MBA 同學開的咨詢公司,聲稱讓我們廠脫胎換骨。
咨詢公司的人西裝革履,進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減員增效。
作為生產經理,我對這些一直坐在辦公室,從沒去過車間一線的精英人士不感冒,抱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隻要你不找我的麻煩,我就盡量配合你糊弄老板,然後讓這些神仙拿著錢走人。
一周後,他就要把我的機修班解散,6 個人隻留 1 個,作為對外聯絡員。
我趕忙找到老板:
「張總,機修班不能解散啊,廠裡面 300 多臺設備呢,平時的維護保養,還有設備大修,都離不開機修班啊。」
老板把咨詢公司給的數據直接扔我跟前:
「老白,我是沒想到,公司養了這麼多蛀蟲你居然不知道?要不是你跟了我這麼多年,我真懷疑是不是你從中撈了好處?」
我詫異地接過去,看了這些「精英」給老板提供的數據:過去三年,工廠設備沒有出現過意外停機,定期檢修都是設備供應商進行。
這幫人太壞了,沒有意外停機是平時維護保養做得好,定期檢修需要設備供應商是因為這是設備質保的一部分,他們居然拿著這個邀功?覺得自己為公司節省了 5 個維修工的錢?
「張總,設備完好率高,就是因為維修班在節假日定期保養,更換易損件。如果沒有維修班,不可能三年沒有意外停機啊。」
「老白啊,說起定期保養我更生氣,都是外面的人幹的活,我留著機修班幹什麼?」
「平時設備也需要維護啊。」
「不是我說你,還是人家咨詢公司的人見過世面,人家早就給了解決方案。平時的小保養,讓操作員去做,他們對設備也很熟悉。定期保養,交給第三方,算下來比養 5 個闲人每年少 20 多萬,都是錢啊!」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反駁。
「老白,你不要總是老腦筋。我上完 MBA,參觀完人家咨詢公司的案例後,真的覺得我們需要從上到下進行改革了。」
我也無話可說,打算走了,張總還在後面喊:「你要好好配合人家,跟人家學習,公司花了錢,也是為了讓你們見見世面!」
很快我就見到了更大的世面。
2
其他幾個部門經理也叫苦不迭,都來找我吐槽。
HR 經理告訴我:公司的培訓預算全部被砍了,說是員工成長最快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學習。
更離譜的是,據說要把兩班 8 小時改成兩班 12 小時工作制,反正是計件工資,工人少了三分之一,最起碼可以省下社保的錢。
採購經理告訴我:以後所有的物品採購必須有三家競價,留競價記錄,以後有什麼緊急的工具,設備也別催他,我們現場很多時候需要緊急採購一些工具,也不值錢,但是老板交代,無論多大的訂單,都需要走這個流程。
質量經理告訴我:咨詢公司的人說檢測檢驗不屬於產品增值的部分,盡量減少,能抽樣不要全部都檢測,能不檢就連抽樣都省了。
財務也黑著臉:讓我們統一報銷時間,工資推遲半個月發,說到底,就是把工人的錢壓著遲發。
我聽完後腦瓜子嗡嗡地響,這些措施,明面上在折騰他們,但是,後果都由我下面的工人來承擔。
我聯合幾個經理一起找張總反映,可惜沒有用,我們再怎麼據理力爭也比不上咨詢公司那幫人把每年能節省的錢的金額擺到老板桌子上更有說服力。
老板每天喜笑顏開,天天開會給我們宣貫咨詢公司取得的偉大成就,然後用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看著我們:
「你們要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很快就會被淘汰的!我真不敢想過去十多年我們浪費了多少錢啊!」
說完後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
我本來還想再爭辯幾句,又覺得無所謂了,公司是人家的,我也是個打工的,何苦自討苦吃。再說,咨詢公司的人拿的咨詢費用跟節省的錢掛鉤,自然狠狠壓榨。等他們走了以後,肯定會出問題,出了問題我們再查缺補漏,該增加的人還得增加,最終的損失還是老板承擔。
正當我想著咨詢公司的人掙完錢就要走的時候,生產線的班長跑來找我:
「白總,那幫外面來的人又在現場搞幺蛾子了!」
3
我馬上帶著幾個班長就去現場跟他們交涉。
原來,這幫人找了個熟練工,讓他加工零件,然後掐表算出時間,拿這個重新核定工時。
之前因為工時的事情,我跟老板發生過很多次不愉快。
每年,老板要求工時費下降 5%,導致底下工人怨聲載道,原因很簡單,工人上一個班,越幹越多,錢拿的錢卻越來越少,所以我每年都會把工時的時長調整一下,保證工人有一定的收入,要不然真的沒有人幹了。
這幫人到現場開始拆解每個零件的工時,而且利用熟練工人掐表計時,不考慮具體情況,這已經不是把工人當牛馬了,是當機器了!
我氣不打一處來:
「你們這樣做不合理,工人需要調機、自檢、換刀具這些時間,你們完全沒有考慮,而且工人的熟練程度也不一樣。你選了最熟練的工人來定工時,其他員工根本做不到!」
為首的咨詢公司人員打住了我:「白經理,有什麼問題找你們張總,我們也是按照他的要求工作,而且拿到了他的授權做這件事。你跟我在這邊喊也沒有用。」
聽完他的話,我心也涼了,不過我還想做最後的掙扎,拉著他去找老板。
4
「張總,這麼整肯定不行,工人現場面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這樣掐表計工時而且不給餘量,到時候肯定完不成啊,尤其是普通工人。」
「老白啊,你看你,還像個管理者嗎?彼得·德魯克在 100 年前就通過分解工人在操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把他們的操作過程標準化,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我們現在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啊,熟練工人把自己的操作過程拆成每個小步驟,其他人嚴格按照他的步驟,工作效率不就一樣了嗎?」
「可是,他的那一套早就過時了啊,這種把工人當機器的做法已經被證明了不行,別的不說,他們工資減少了,肯定就沒有人做了。」
「你看你,人家咨詢公司早就想到了,現在我們市的工人平均工資也就是 5000 元,我們也能保證他們拿到這個錢啊。」
我有點無語了,按照他們這個做法,工人拿到 3000 都得謝天謝地了。
「張總,怎麼可能?我管了十幾年生產了!」
「你看你,老是不相信,Micheal,你給他講一下。」
Micheal 是老板請來的咨詢公司的負責人,見老板讓他給我上課,馬上就來勁了:
「白總,就我們今天測算的數據,我們的工時水分非常大,當然,我們也對本市操機員的工資做過調研,差不多 5000 左右,為此,我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說完,他停頓了一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這孫子不知道又有什麼損招。
「是這樣的,現在大部分操機員隻操作一臺設備,我們通過數據分析,覺得他們完全有能力在同一時間操作兩臺設備,這樣,我們的工人數量可以減少一半,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工資支出還不變,不僅保證工人收入不受影響,而且為公司省了 50% 的人力成本。」
我聽完真的想站起來抽他。
「張總,我們過去幾年做了很多現場改進,工人在一臺設備運行的時候並不能離開設備去操作另外一臺設備,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送檢,準備下個零件調試的工具,現場 5S 等……」
Michael 馬上就打斷了我:「白總,我們現場觀察了兩天了,這些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並不影響操作兩臺機器,最主要的是,這樣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上百萬!」
聽到這個數字,張總喜笑顏開。
我覺得爭論沒有必要再繼續了。
5
我剛回到辦公室,5 個機修工拿著離職清單讓我籤字。
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畢竟跟著我幹了十多年,每次節假日都在車間幫忙保養設備,就是為了不影響平時的正常工作。
已經幫他們爭取了 N+1 的裁員補助和失業B險,剩下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他們倒也沒有讓我為難,就是臨走的時候,機修班的班長跟我說:「白總,你也想想自己的出路吧,這麼幹下去,廠子遲早倒閉。」
臨出門時,還給我交代了幾臺容易出問題的設備,等到放假的時候換配件,要不然三個月內指定壞掉。
幾個班長也找到我,問我下一步怎麼辦?
我也隻能安撫他們一下:這些人很快就走了,等他們走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幹就怎麼幹,忍一忍。
可惜,事情並沒有朝著我預想的方向發展。
三個月後,咨詢公司的人都走了,帶走了老板上百萬的咨詢費,留下一個宏偉的計劃。
當然,這個計劃最終導致公司一地雞毛。
我甚至懷疑他們是競爭對手派來的。
不過,問題的症結不在人家,而是老板。
6
老板興衝衝地把咨詢公司的報告扔到我們幾個經理面前:
「你們看看,人家來了三個月,每年就可以為公司省出來一百多萬的成本!」
我看了一下,無非就是減員增效那一套,而且我們生產部的影響最大,按照他們掐表的工時,我們的生產效率還可以提高 100%,人員也減少一半,產能增加了一倍。
這麼離譜的數據,打S我也不會想到老板會當真。
但是,老板居然相信了,而且直接對我們管理層開炮,首當其衝的居然不是我,而是銷售經理:
「王浩,你看看,公司還富餘了 50% 的產能,你怎麼不多去搶點訂單?而且,公司的小時費率經過這次改革會大幅降低,你更應該容易拿到訂單了啊!」
王浩黑著臉,瞅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必須得站出來。
「張總,成本方面的事情我不敢確定,但是產能增加一倍絕對做不到!」
「老白,你怎麼老跟我唱反調?你去看看人家的數據,都是現場掐表算出來的,你對那個數據有疑問?」
我看了密密麻麻的上百頁報告,也不可能這麼短時間就說人家數據都錯,正當我猶豫的時候,老板又發話了:
「你看,讓你說人家哪裡不對,你又找不出來,你都沒有去嘗試,你這個絕對做不到是哪裡來的?」
我被氣得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好在張總的火力點還是在王浩那邊:
「王浩,我們的小時費率有 20% 的下降空間,這樣的價格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很強了,你盡快多搞定幾家客戶,今年我們的產值和利潤就能翻倍了,離公司上市就又近了,放心,上市了虧待不了你們!」
王浩又看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也救不了我了。
「張總,沒問題,我們幾個客戶談得都不錯,如果能降價 20%,我有把握讓今年公司的訂單翻倍,但是,我也需要和白總確認一下他們生產是不是能夠配合。」
「有什麼好確認的?老白不就在這嗎?也沒見他說有什麼問題。」
「好的,張總,我一周之內給你消息!」
張總馬上就意氣風發,甚至還想著把公司做上市。
一周後,王浩就籤了一個大合同,畢竟價格低了 20%,可以卷S其他競爭對手了。
他以為這份大合同是他公司上市的敲門磚,沒想到,最後變成了公司倒閉的催命符。
7